手机客户端下载
军事门户网站 | 首页  > 专题  > 陨石雨反航母

近期,国内某军事节目当中,某著名军事专家在谈到打击航母及其编队的方法时,认为“使用人造陨石雨打击航母”这种方法“相对靠谱”,并举了“太空陨石以20马赫速度撞击地球表面”,威力足以对航母造成致命伤害。那么这种战法是否真的有效?本期就此解读。

现实很骨感——陨石雨反航母难实现

利用“人造陨石打击航母”的设想,并非某军事专家的奇思妙想。早在冷战时代,针对美国海军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苏联海军曾经设想了多种非常规攻击航母的方法。其中,就有类似“人造陨石雨”的方法。按照苏联人当初的设计,是发射火箭到外太空,火箭上载有相当数量的金属弹。

火箭飞到指定位置后,将金属弹全部释放,在某片海域人为形成“金属陨石雨”,打击海面上的航母战斗群。某专家的设想和媒体所报道的方法,也正是这种方法的变体。不过,某专家关于“这种方式相对靠谱”的论调,本文并不认同。要利用“人造陨石雨”对航母实施动能杀伤,不仅仅要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

从设想上看,“人造陨石雨”是苏联著名的“饱和攻击航母”理论的变体,只不过将武器由“在大气层内使用的反舰导弹”,换成了“在大气层外使用的金属球体”。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打击方式并无新意,成本却远高于使用常规反舰导弹实施饱和攻击。首先,为保证打击航母的金属弹的数量与质量,必须使用推力很大的火箭。[详细]

反航母导弹技术成熟,相对更靠谱

赫鲁晓夫曾提倡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

反航母弹道导弹的设想,最早也来自于苏联。冷战时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对弹道导弹情有独钟,曾在美国发出大话说:“苏联生产核导弹就像生产香肠一样简单。”1960年,他对向苏联负责研发火箭和导弹苏联科研部门的提出要求,希望技术人员开发一种“能打击美国航母的终极武器”。

苏联曾多次试射反航母弹道导弹且获成功:

当然,苏联并没有停止对反舰弹道导弹的开发。1962年,苏联以R-27液体弹道导弹为基础,研发了R-27K反舰弹道导弹。该弹发射重量13。25吨,长9米,直径1。5米,最大射程可达900公里。其由海事卫星侦察系统、航空侦察系统进行目标瞄准和指示,还配备了能接收敌舰雷达信号的无源接收系统。

根据设计,该弹从卫星和侦察机获得敌舰的初始方位数据后,在外大气层时就会通过两次启动二级发动机的方式校正弹道轨迹,确保顺利消灭敌方航母和护航军舰。1970年,该弹开始进行各种试验,先后在卡普斯京亚尔训练场进行了20次试射,其中16次成功。从1972年12月开始,该弹又以605型潜艇K-102号为平台,相继进行了多次试射,据称11次发射有10次成功。1975年,该弹准确命中了目标船只。

然而,因为与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美苏于1972年签署)、“远洋舰队计划”等相冲突,以及各种政治因素,苏联最终却放弃了R-27K导弹,甚至终止了比该弹性能还要优越的R-33反舰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当然,技术上问题也是苏联未能继续开发反舰弹道导弹的原因之一。[详细]

反航母弹道导弹需要突破几大关键技术

反舰弹道导弹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侦查目标、目标定位、导弹制导技术、导弹突防技术。

卫星航空侦查搜索定位航母 难度较大:

目前,相对比较高效的侦查手段,是卫星侦查。然而,目前的卫星侦查技术,对于搜索在大洋上航行的航母遍队,难度不小。由于卫星距离地面较远,拍摄的照片涵盖的范围往往较大。为了保证照片的清晰程度,照片的分辨率往往极高,这导致照片的像素大得惊人。

弹道导弹采用“惯性+末端”制导方式 命中航母不易:

航母编队的分布区域,是以航母为中心圆形海区。由于航母处于高速机动状态,以25节航速计算,半个小时整个编队机动海域的面积,可达数百平方海里。常规弹道导弹,无法覆盖如此大的海域。这就要求导弹必须打得准,而这难度不小。[详细]

相关阅读

往期回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