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军事门户网站 | 首页  > 专题  > 辽沈战役胜利68周年

辽沈战役是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辽沈战役最惨烈一幕:四千血肉之躯堵住黑山

十纵官兵用血肉之躯堵在黑山,硬是没让廖耀湘的五个军闯过去,四千一百四十四名官兵为此付出了生命。战后,黑山百姓在黑山城北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中矗立着一座十米多高的纪念碑,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罗荣桓的题词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详细]

辽沈战役解密:林彪如何执掌东北帅印

研究辽沈战役,不能不谈林彪;谈辽沈战役中的林彪,又不能不谈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辽沈战役的隆隆炮声已沉寂五十多年了,毛、林的关系依然是个较敏感的话题。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曾被人们颠来倒去,执论之不同,有如天渊之别。近二十年来,对林彪的评价渐趋公允。 一九八三年陈云曾说:“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不必否定。”一九八五年,杨尚昆在《红军长征》等史料丛书编纂工作会议上强调:“林彪,他最后走上了叛国的道路。但不能因为他叛国,就对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林彪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打日本,特别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还是有功的。”至此,“林彪在东北战场是有功的”遂成定论。九十年代初公演的电影《大决战》部中,林彪也完全是一个正面形象。但要说清楚林彪在东北战场的“功”到底有多大,就必须搞清楚林彪在辽沈战役时期与毛泽东的关系。李建国先生的新作《辽沈战役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在这个问题上用功颇深,细致、全面地分析了作为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和作为东北地区我党我军主要负责人的林彪的历史作用,及两人战略、战术思想的相互影响,还交代了毛、林关系的历史渊源,而且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中共党的七大后,中央即决定派林彪去山东。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结束,毛泽东指派林彪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九月,赴任途中的林彪接到中央电令,要他去东北。林彪于是出关,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十月三十一日,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任命林彪为总司令。此时,我党赴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达二十人,其中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林彪是中央委员)。东北局成立时,彭真为东北局书记,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政委。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东北,林彪是军事工作的把手,彭真则是党政工作的把手。一九四六年六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集所有正职于一身,彭真则退任东北局副书记、民主联军副政委。这无疑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人事变动。很多著作提到这个问题时,一般以“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东北地区党的领导”一句话轻轻带过。李著以为这种解释未能服人,林彪的擢升另有原由。[详细]

辽沈战役刘亚楼出“鬼点子”:瞒天过海骗卫立煌

辽沈战役是一场“关门打狗”的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这样大的战役行动,完全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不被敌人发觉,当然难以企及。但刘亚楼认为,战役初期,对全战役有一定影响和最容易引起敌人警觉的几个行动,争取出敌不意,使其措手不及,则是可以做到的。林彪对此设想颇有兴趣,认真倾听“鬼点子”。刘亚楼条分缕析地指出:我军前段由于对长春采取了积极行动,并公开扬言“练好兵,打长春”,客观上起了示形于敌的作用,使敌认为我将首先攻打长春的可能性最大。这样我军南下北宁线,保持一定程度的秘密,以取得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应是有可能的。[详细]

相关阅读

往期回顾

更多>>